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孙女两岁多的时候,有朋友送来一个跟孙女差不多一般高的大娃娃,身配白色婚纱、穿着粉红色长连衣裙,非常漂亮,孙女特别喜欢。每次来我这里都要紧紧地抱在怀里,爱抚着,口里还念念有词,像妈妈那样不停地小声跟自己的娃娃说悄悄话。 那天,我在客厅边看电视边照看她。孙女突然对我说: “爷爷,我们要结婚!” 我回头一看,她怀里正抱着那个娃娃,我笑着问道: “旸旸,你跟谁结婚呀?” 孙女一本正经地说: “我跟这个小姐姐结婚。” 我说: “好哇!结婚好!” 这时候,恰好奶奶走过来,孙女说: “奶奶也要结婚。” 奶奶面带微笑地问: “奶奶跟谁结婚呀?” “您跟张博威结婚。” 奶奶连连说: “好,好,好哇!” 张博威是谁呢?是我们的外孙子,年方两岁。我和奶奶情不自禁地大声笑了起来:这是典型的“乱点鸳鸯谱”! 孙女在我家里,主要活动就是游戏。家里给她预备了一些小女孩喜欢的娃娃,我家的房间也比较大,给孙女提供了比较充足的玩具和足够的游戏空间。孙女每次来之前,我们都先行“坚壁清野”,把有危险的或不许她玩的东西收藏起来或放置在她够不着的地方。她来了,想玩什么游戏,由她自己做主,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们的原则是:只要没有危险,不限制,不干预,不支配,大人只是在旁边袖手旁观。需要的时候,我们给孙女打个下手。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性格上表现出了差异,女孩就是比男孩安稳一些。孙女从两岁开始,就经常玩一些“想象游戏”。所谓“想象游戏”,就是孩子在假想的情境里,按照她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情感的游戏。 比如,像妈妈那样给巴比娃娃脱衣服穿衣服,拿着小汤匙喂饭。在大沙发上玩那几个靠背,一会儿把靠背排成队,她像班长那样呼喊着“一二一”的口令,叫它们“齐步走”;一会儿把垫靠背摆成一张小孩床的样子,她躺在上面,身边还躺着一个小娃娃,她像妈妈那样哄孩子睡觉;一会儿又把靠背并排靠在沙发靠背上,她端坐在正中间,指着她左右的靠背说:“这都是我的孩子。”然后让奶奶给它们拍“全家福”…… 上述这些游戏,属于“单独的想象性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三岁多,游戏便进一步复杂起来,开始玩“合作性的想象性游戏”。 比如:她玩小贴画,先是到处乱贴,我的书桌上,椅子上,我和奶奶的身上、脸上都贴。 后来,就玩买卖贴画的游戏。孙女说: “爷爷,咱们买贴画吧!” 她让我撕一小块纸片当钱递给她,教导我说: “买一毛钱的贴画。” 于是,我就照办,孙女就递给我一张贴画。我把她的贴画买完了,然后,我就卖贴画,她买贴画。玩得可开心了。 不只是成年人会想象,小孩子也是具有想象力的;而且,想象力还非常丰富。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在看电视、画报和听讲故事中,获得了大量感性形象,通过自己加工改造,就重新形成了新的形象。这种想象性游戏,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很有好处。 孩子的想象性游戏常常以怪诞、夸张和取闹的形式出现,这很正常,家长不要限制、制止,对其怪诞成分不必指责或纠正,有时也难以纠正。比如,有谁能给两三岁的孩子讲清楚什么叫“结婚”?谁和谁结婚才合情、合理、合法?说不清楚就不要说,应当任凭孩子随意去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对小孩子来说,发展想象力要先于灌输知识。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三岁小女孩,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告诉妈妈说,她已经认识礼品盒“OPEN”的第一个字母“O”。她的妈妈很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告诉妈妈说是她的幼儿园老师薇拉小姐教的。 这位妈妈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0”之前,能把“0”说成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的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二十六个字母,伊迪丝边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伊迪丝的母亲胜诉了。西方国家竟然如此重视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很值得中国家长深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