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照片话樟城 这是美国传教士伊芳庭牧师摄于1912年的旧樟城照片 伊芳庭又在两年后的1914年,大约在相同的位置,又照了一张原同仁学校面貌(后为永泰一中,2010年永泰一中整体搬迁到南区,现为永泰城关中学) 与上两张大约相同的位置拍摄的原同仁学校位置(后为永泰一中,现为永泰城关中学) 
这张是现在新樟城的照片
百年照片话樟城 站在一个地方,你能想象百年后的变化吗?站在一个地方,穿越时光的隧道,任大浪淘沙,凭风云变幻,再现百年前景象,你又是如何的思绪与感慨?美国传教会牧师伊芳廷,摄于1912年的一张珍贵的“樟城全景图”,让我惊喜,让我沉思!这张藏在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珍贵照片,在热心人蒋滨建先生的努力下,历尽坎坷,回到故里。让那时还不具备用光影技术,留住记忆的永泰人,在百年之后的今天,让他们的子孙,感受国弱、感受民穷的心灵震撼。让今人透过历史的画面,想些什么,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发有为。为什么那时会是美国人在中国办学校?那是因为落后!为什么这些影像资料,会是美国人留着,我们却一无所有,还是落后!同样的地点,面对百年后天翻地覆的变迁,从中我们该记些什么,想些什么、悟些什么?面对千百年来不变的江河湖海,面对炊烟流云般散淡的人世,我最感同身受的是杜甫“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的心境。山还是那座山,大樟溪的水,依然奔流不息。逝去的是一代又一代的生灵,变迁的樟城蕴含着多少辛酸,见证着多少的欢乐,让我们从照片去寻找它的答案。 如果没有生活阅历的人,很难辨认这就是如今的樟城。照片的正中央,是千年不竭的大樟溪,汩汩流水随着河道,以时而欢快,时而奔腾地的姿势,历尽艰辛,自西向东流去。大樟溪的岸边,依偎着一大片低矮、错乱的民房,宛若一棵棵古樟树,汲取水分,吸纳精气,接受着大樟溪的哺育,而静静地伫立着。那气色与那时老百姓的脸一样灰暗和气馁。屋檐棱角稍微分明的建筑,就是当时香火最旺的马祖庙,或是供人祈求祖宗神灵庇佑子孙的祠堂。跨越大樟溪的通道,是依稀可见,贴近水面上,依靠小船固定作为桥墩支撑,由木料搭起连接而成的木面桥,这就是后来称之为“浮头尾”的缘故。因此,临近岸边的沙湾街,成了当时县城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照片的右下角,一棵茂密的樟树,挨着溪边,成为地理标记,坚定了这是老县城的判断。照片的上半部,犹如一个圈,又似阿拉伯数字“6”,这就是美国教会伊芳庭牧师创办的同仁学校的校址。山坡上的两栋建筑,就是后来成为无数在同仁中学,永泰一中读过书的学子,魂牵梦萦的八角楼。周围空旷地,仿佛告诉我们,这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刚刚起步,那是1912年。樟城,最耀眼的就是绕城而过的大樟溪,在当时,与其说是一座城,倒不如说是自西向东蜿蜒而来的大樟溪岸边的一个埠。樟城位于大樟溪与清凉溪的汇合处,四面环山,城中央,犹如一个半岛,城在山中,水绕城走。那时县城的范围,仅局限于半岛之内,与现在称之为吉祥小区、泗州亭、塔山小区等地方,分别被清凉溪和大樟溪隔开,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县城隶属鹤臯镇,刚从清政府的“双溪镇”易名而得。解放后,又名城关镇,直到1981年,才更名为樟城镇,县城为樟城。自唐永泰二年(766年)以来,樟城为历朝县治所在地,区域逐渐有所拓展。据清代县志所载“自唐以来,未有城廓”,直至“明嘉靖三年(1524年)筑城墙周长2.3公里,城区不到一平方公里。万历十八年(1590)因东北段城墙在两山的低坳处,外山高于城池,可观察城中虚实,不利守御,遂拆除该段旧城墙,移到内山的山顶,更筑新城墙,并改土墙为砖墙。此后几经兴废,随岁月推移,城墙渐毁圯。民国时期城区扩展到东门外的沙湾、浮头尾和小东坑,面积约二平方公里。从建国到1958年,把毗连的里岛、后垄、龙峰三个村划入城区。7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厂和居民住宅区逐渐扩展,从而跨越大樟溪和清凉溪,到达刘岐、汤洋、太平口等村,包括樟城镇及以外的城峰、清凉两乡的部分村落,面积扩大为6.75平方公里。”随着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前十年的拓展,新开发的马洋小区、东门小区、樟树板小区,已经把城区扩至约为7.2平方公里左右的规模,人口扩充至近7万。百年前的县城,除了面积小,没有像样的一条街道。主要集中在大樟溪旁的沙湾街、坪街、南湖街、三池街、上坪路等地段。据县志记载“解放前的鹤皋镇,主要居民区为沿大樟溪北岸一线,街道窄小破旧,建筑多为二层以下的土木结构。建国后,人民政府扩建、改建了旧街道,开辟了新街道,使镇内主要街道增至17条,同时修建了环城石板公路、水泥主街。”当时的县城除了规模小,交通极其闭塞。1956年以前,无一条公路,与县城相通,陆上运输主要靠人工挑运,沿着羊肠小道的山路爬山涉水。进出县城的山路崎岖险峻,有十八重溪、三十六弯、竹篙岭、老鼠旋、通天隔、转头山等险隘,像十八罗汉挡道,把县城与外界阻隔。贸易货运主要由大樟溪航道行船、捎排,通福州、长乐等地。沿溪有大箭、雷濑、三门、斗瓮、八港、石塍等35个险滩恶濑,常使商旅裹足。百年来,永泰的交通由内及外,从1959年起,先是从城中心往外辐射,四向建起了4座大桥——东有永泰大桥,南有人民大桥,以及北门桥、西门桥等。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马洋大桥的架起,2011年刘岐大桥的开通,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大大方便了县城内不同小区的沟通。如今的樟城,以老城区为中心,东扩到了东门小区、西展到了吉祥小区和樟树板小区,南进到了马洋小区、格林兰景小区。随着向莆铁路即将开通,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南部新城,规模更大,设施更全,配套更先进的温岐小区即将矗立在世人面前。规划到2025年,一个规模30平方公里,人口12万的新樟城,将成为人们宜居、乐居的生态示范城。百年的樟城,如果说最大的突破,就是交通瓶颈的打破。1957年永(泰)塘(前)公路通车,此后,永(泰)涵(江)、永(泰)嵩(口)、永(泰)白(云)、永(泰)大(洋)等公路干线相继建成。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出县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完成,公路等级不断提高,交通更加便捷。值得特书一笔的是,2008年先后上马的向莆铁路,永福高速公路,彻底让永泰血脉畅通。告别了没有铁路与高速公路县份的历史。届时,永泰将把沿海与内陆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福永高速公路的开通,永泰将成为省会城市福州的半个小时经济圈,福州的卫星城。如果伊芳庭牧师有来生,绝不再为波涛汹涌的闽江阻隔而苦恼,也不再为大樟溪的急流险滩而畏惧。所有的困难险阻,将化为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所有的溪礁险濑只是一道欣赏的风景!当时的县城,除了闭塞,基础设施几近为零。除了路不通,发电照明也发展的非常迟。县城居民多用“灯马”(桐油灯),贫困户则燃点竹篾、松明、旱竹子、山枥枣照明。二十世纪30年代,国外煤油的输入,少数富裕人家才点上煤油灯。抗日战争时期煤油来源断绝,又恢复“灯马”照明。一直到了1940年县城才有白天用来碾米的发电设备,晚上为部分商店和几十家居民照明,供电量也仅有2.5千瓦。此后到了1946年,县城才开始有人合伙开办火力发电厂,每晚发电五、六小时,装120多盏15瓦电灯,每盏月收费折大米33斤。建国后,1951年1月县政府建成公营永泰火力发电厂,供机关、学校、商店和部分居民照明用电,主要街道开始装上路灯。1957年10月里岛水电站建成,装机容量100千瓦,全城所需照明用电基本得到解决。此后,先后建起东风、芭蕉、东方红等水电站,并向城区供电。1983年城区建成容量为一万千伏安的110变电站与古田溪水电站电路联网,进一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区工业用电和照明用电。在缺电的年代,每逢夏季来临,居民消暑纳凉的唯一办法,只能靠扇子解决,因此,学校的学生每次照相留影,显摆一把纸扇便是时髦。就连街上,也只有主干道有几盏昏暗的路灯。说到电,我们不能不提到水。民国时期的永泰县城,除了私立同仁初级中学利用山泉设水池铺铁管供100多名师生饮用外,沿溪商店居民多饮用溪水,其余大部分居民在宅院邻里之间多挖有水井,城内共有十多口水井,供居民饮用。如今家家户户用上洁净安全的自来水。农村饮用水工程改造,惠及全县多数乡村。教育事业凋零,多数百姓子女无缘上学。据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全县公立的学校只有两所,一所是乡下大洋的‘麟阳两等小学校’,另一所就是县城的‘永福县立两等小学校’。”除了个别私塾外,再也没有其它学校了。当时(伊芳廷拍樟城第二张全景照的次年,即1915年)全县人口17万多,其中县城人口4700多人,全县读书人数仅有百余人。美国传教士伊芳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来永泰传教,次年在马祖庙边租赁民房一所办学塾,招收十多名学生。虽然随后在县城增办了“高山”、“明伦”两所国民小学校,以及教会在县城上马路青年会内增办格致初等小学等,但是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受教育的人数,与人口比例都是凤毛麟角。一直到了民国21年,全县举行首次小学生毕业会考,也才有 27名学生毕业。且说县城教育发展状况。由于永泰“九山带水半分田”地貌特征,再加上老县城只有区区3.2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人口居住一直都比较分散,就在这10年前,县城始终不是永泰人口最集聚的地方。因此,与西山片、嵩口片相比,不论是办学点,还是学生数未必见得进步与发达。因此,从解放后到1978年,城内只有1所中学(即永泰一中)2所小学(实验小学、城关小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事业的振兴, 1978年秋季,城内增办了城关中学。之后,随着初中校的普及,城峰中心小学附设了初中班,1991年独立为城峰中学,县城附近多了一所初中校。到了2008年,由于新建永泰一中校园扩展的需要,这所初中校才被兼并取代,加上2001年私立云山学校的创办,这时县城共有三所中学。小学方面,原来除了实验小学与樟城(城关)小学外,城里没有其它的小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马洋小区的开发,1999年城南小学应运而生。随后,也就是本世纪的头十年,东门小区的开发,2005年县城内位于东部的十八坪的地方,又诞生了一所东门小学。县城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原来界定在四桥之内的规模,面积扩大至7.2平方公里左右。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乡下集中办学进程的推进,近十年来,永泰县城上学难,成为群众议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了解决上学难,2010年秋季,县政府在城北片区,新建了一所独立建制的里岛小学;同年,把位于龙峰山麓的永泰一中,整体搬迁到塔山脚下大樟溪畔垱洲坂这块风水宝地。在杨梅路原城关中学的校址上,创办了青云中学;城关中学整体迁移到龙峰山麓有着百年历史的原永泰一中校址上。
不断扩大的城区规模,不断积聚的县城人口,政府又于2010年投资8200多万元,在樟树坂建设一座占地70亩的新实验小学,即将于今年秋季交付使用;为了缓解幼儿园上学难问题,也在樟树坂投资1300万元,新建一所占地10亩的新实验幼儿园,预计明年春季投入使用。如今,县城方圆三公里之内,连同城峰中心小学,共有6所小学,18所幼儿园,3所完中,1所初中,1所职业中专学校,在校学生21122人,学生数占全县学生总数的46%左右。百年樟城沧海桑田,我只能从万千的变化中,择其一二加以比较。这也许是皮毛的,但透过百年前的照片,我们仿佛穿过了漫长而灰暗的历史隧道,来到洞口前,展望豁朗的万象,看得那么真切,令人动容,使人感悟。如今的樟城,夜幕降临,霓虹闪烁,整个县城笼罩在光影变幻的世界里;车水马龙的街道,拖着长长的车灯后帘影,连成银河,缠绕着樟城,如金环银链般的美丽;倒映在大樟溪的光影,如同天上宫阙,如同蓬莱仙境,使人催问今夕是何年?百年前的樟城,不管是蜿蜒几百里大樟溪边上的一个埠也好,还是历代永泰臣民心中的一个城也罢,回眸百年前的景象,再迟钝的思维,都能勾勒出当时的荒凉与寂寞。那时,没有象现在这样的休闲养身去处,也没有人们漫步赏景的场所。民国元年(1912年),县城唯一的,勉强称得上公园是,由当地土绅建在孔庙边的明伦公园。园内有小型池塘,上架设有桥亭,还有一座假山,种植多种观赏花卉,占地不过数亩。那时,除了市民温饱不顾,无暇赏景外,那公园也绝非是一般市民所能步入的场所。 解放后(1984年)在大樟溪南岸联奎塔、烈士陵园及其周围山岗建成了占地108亩塔山公园,算是明伦公园毁后的补白。随着樟城的不断开放与对外连接度的提高,近年来,政府为了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市民生活环境,增加市民休闲养身去处,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投入大量资金改造了塔山公园、江滨公园;新建了南湖公园,铺设了江滨、南湖、里岛路段的散步休闲大道,与即将建设的西门休闲通道、樟树板休闲通道,连成环形,犹如美丽的少女系上玉带。如今徜徉其让无数的樟城人,感受到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人们,从未有过得温馨与浪漫! 若问百年樟城变在哪里?变在由荒凉走向繁荣的景象里;变在由封闭冲向外界的通道里;变在由愚昧接受文明的教育里;变在休闲养生设施完善,引领居民攀升的幸福指数里;变在国强民富挺起腰杆,迈出大山走向世界的脚步里! 2012.4.19

吉祥小区夜景 |

上马路夜景 |

上马路环岛夜景 |

南湖公园夜景 |
拍摄于1910年的大樟溪及联奎塔照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发的马洋小区和近十年开发的东门小区,城区面积扩大到了7平方公里左右
俯瞰原同仁学校地段夜景
俯瞰樟城夜景
樟城一瞥
百年前照片画圈的位置(同仁学校的围墙)
远眺马洋小区与东门小区
吉祥小区,百年前这里被清凉溪阻隔,与县城隔溪相望
永泰一中新校区依偎在大樟溪边,风景迷人,景色秀丽
2010年新搬迁的永泰一中,位于当洲坂上,占地130亩

原一中前一片空旷地

大樟溪边看塔山公园

教会学堂,原永泰制约厂

1907年的永泰农民,站在现在江滨公园边,即永泰制约厂前。制约厂曾经为教会学堂

此地为现在的江滨公园边,旧的制约厂前面,劳作的农夫

水路用船

去福州的水路用船

百年前永泰去福州要么走水路,要么就走羊肠小道

上图为龙峰园地段,当时为一片农地种植李梅,现为商住区,繁华的商业街,汽车站等

上图为前一张照片地段的夜景

樟城民众去福州乘船而去

百年前大樟溪边的简易码头

百年前永泰通往外界的通道主要是依靠大樟溪的水路

整洁的樟城市容市貌

宽阔的樟城街道

繁华的上马路一瞥

拓展的新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