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头岩下的惜字坛 福州日报10月9日讯(记者 赵金华/文 叶义斌/摄)“文以载道,字载纲常……莫入污泥,不可加脏;宜交回禄,送还上苍!”9月23日(农历八月廿三日)下午,在永泰县同安镇三捷村辅弼岭古官道上,一位长者以当地方言,高声诵读写在一张黄表纸上的疏文。这是该村独有的“敬惜字纸”祭坛活动中的一项仪式,年年举行,已传承上百年。 劝君敬惜“有字纸” 辅弼岭古官道中段,有一巉岩突起,形似鳌鱼,人称“鳌头岩”。岩上有一窗,疑似先人凿石为牗,在此穴居。 这就是传说中的“惜字坛”。坛开石门,门框刻有“字迹藏岩穴文光射斗墟”、横批“敬惜字纸”的对联。平时,石门关闭,到农历八月某天,石门开启,人们在此举行仪式,焚化有字废纸。 崇敬带有文字的纸片,是中华民族独特传统。据说,古时的福州,随处可见贴有“敬惜字纸”的纸条,随处可见挂有收集有字废纸的纸篓,亦随处可见用于焚化这些字纸的焚化炉。而三捷村的这个“惜字坛”,设在如此僻静之处,形制如此独特,实属罕有。 世居此地的张姓故老相传,约在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著名词人张元幹曾孙张贡避乱在此,开辟了这个“惜字坛”。据此算来,此坛已有780余年的历史了。 站在坛前发幽古之情,不禁感叹张氏祖先的慧眼独具。古时高中状元者,方有资格踏足皇宫殿前石阶所刻巨鳌之头迎接皇榜,所谓“独占鰲头”是也。将“惜字坛”设在鳌头岩上,不正是借此寓意张氏子孙文运昌盛、文脉久远吗? 然而,开坛后40余年,宋亡元继。有元一代,张氏一脉遭蒙元追杀而四处躲藏,“独占鳌头”愿望只能成奢望。 劝君更惜“有字纸” 古人“敬惜字纸”,初衷是敬畏文字;而敬畏文字,本质上是崇文重儒。 人们认为,有字之纸承载着文化之灵,不能随意毁弃。将有字废纸捡拾并送“惜字坛”焚化,每百字积一善;践踏、污秽字纸,每十字增一恶。 张氏子孙沉寂日久,终有出头之日。乾隆初年,凤池张第二十八代孙季安、季良迁居此地后,生活渐有起色。他们行善积德,并重新修葺了“惜字坛”。 张氏祖上,文名远播。《四库全书总目》评张元幹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可以想见,当季安、季良等劈开芜杂丛生的荆棘,让埋没四五百年的“惜字坛”重见天日时,他们心中,定有对祖上荣光的追怀,更有对重振家风的渴求! “惜字坛”重建后,张家延师开塾,教化族人;张氏子孙“敬惜字纸”亦相沿成习,张家此后果然文运复昌,世代均有子弟功名高中,仅季良曾孙一辈,就有十余人取得监生、贡生等功名,玄孙一代更有二十多人获得不同级别功名! 劝君再惜“有字纸” 对张家后人来说,焚化字纸,不仅是简单的一“烧”了之,它已演化为一种神圣的祭祀仪式。当地民俗学者张建设介绍,这种祭祀焚纸仪式,除了在“文革”中断了几年外,清初再兴以来一直传承至今。 当地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一习俗蕴含的积极意义。永泰县政协副主席张培奋介绍,在申报“中国传统古村落”试点县摸底调查时,调查人员发现辅弼岭这一古老习俗后,非常感兴趣。他们认为,这样一种蕴含了敬畏文字、崇文重道的独特习俗,是永泰县厚重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将之发扬光大,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必将有助于提升永泰的文化品味。 为此,他们酝酿将这一习俗包装成为“惜字坛文化节”,恢复坛四周的凉亭、木桥,重整古官道和灌溉渠,同时邀请学者就“惜字坛”对区域文化的影响进行论证评估。 古老“惜字坛”,有望重沐春风,再焕异彩! 来源:永泰便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