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堂外景。 家训文化不仅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凝结着先人们智慧与精神的宝贵遗产,同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清则社风清。永泰现存的152座庄寨,都曾经历了数百年的文明史以及社会变迁,从而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家训文化。 读懂一段段家训,不仅可以读懂一座座庄寨,也可以读懂从庄寨里走出的永泰人。 今年9月起,福州晚报联合永泰县委宣传部、永泰县村保办、永泰县委文明办、永泰县广电局、永泰县文联、永泰县社科联、永泰县妇联,推出“美‘寨’永泰·庄寨家风家训展示活动”,为读者呈现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庄寨文化之美。这一站,记者继续探访永泰重山之中的霞拔乡,推开一座名为积善堂的厚重寨门,品读它供奉《朱子治家格言》的初心,和清末民初由盛转衰的无奈。 积善木雕花式极尽繁复。 在永泰有许多相邻而建的庄寨,它们源出同一家族,彼此之间血脉相连,其兴建、绵延和衰败也都息息相关。它们是漫长岁月中由建筑写就的家史,而建筑中也包含着建造者希望继承和延续的家训与家风。位于霞拔乡锦安村的积善堂,就是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庄寨。 镂雕的雀替和梁架,莲花状的斗拱。 聪敏过人的富二代 积善堂的起建者黄学猷并非白手起家,他是一个富有家庭的幼子。清咸丰年间,他的父亲黄孟钢在东洋和同安一带拥有大量的田地。当年有一句话形容黄家的财富:上和(地名)出水流,到此变成油。据传黄孟钢每年光是作为田租的稻谷就能收到4000担,家中囤放的茶油足可装满二三十个近一人高的油楻(古时盛油的木制容器)。 黄孟钢信奉程朱理学,其思想对孩子们也多有影响。幼子黄学猷自小聪慧过人,深得黄孟钢的宠爱。黄学猷幼时起就跟着父亲学数记账,小小年纪已可以将算盘顶在头上盲打,而计算结果从来无误。他很快在经营上成为了父亲的左膀右臂,由他打理的账本,至今还保留在积善堂中:条目清晰、书写工整,令人赞叹。 有如此雄厚的家底,聪颖勤快的接班人,繁华美景似乎应当会代代延续下去。只是世事发展到后来,往往有意外的方向。 积善庄内的书院窗框仅仅用木板钉上。 寄望甚厚的八角寨 1905年,黄学猷从父亲那分得千担地租,在祖宅谷贻堂不远处择了一块地,起建他自己的大宅——积善堂。积善堂的外观呈现少有的八角形,坐乾向巽,整体建筑布局依照八卦的形态进行建造。它蕴含了起建者的期望:希望子孙世代开基立业,万事亨通,荣华富贵。 在“室内软装”上,积善堂也多有令现代人自愧不如之处。所有的木雕均工艺精湛,花式极尽繁复。据说光是这些“软装”,就有一班的木雕师傅吃住在积善堂,精雕细作整整用了三年。浮雕的松梅吉祥图,镂雕的雀替和梁架,状如莲花的斗拱,每一处都有美好的寓意,也都彰显了主人良好的审美情趣。 最意味深长的一处是,积善堂的大厅里有个非同一般的构造。它的厅堂梁框采用了一种叫“四梁扛井”的结构。在过去的永泰,家族中必须有人考取了较大的功名,起屋建厝时才可以如此上梁。但据后世人们记忆,黄学猷一生中只考取过秀才。其“资历”并不足以让积善堂拥有“四梁扛井”,这种“装修规格”在当时是有点僭越之嫌的。可是细究黄学猷的用意,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他曾坚信在他的后世子孙中,必然有人能成功入仕、光耀门楣。 积善堂工艺精湛的木雕。 圣训素来知易行难 心志颇高的黄学猷,还请了木匠师傅将《朱子家训》中的一段,用欧体金字精心镂刻在了四扇木屏上,并将这四扇木屏端端正正地镶放在厅堂正中,用以训示家人。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一段文字,截取了《朱子家训》中的精华部分,也是黄学猷起建积善堂的初心与对儿孙后代的期望。 金字镂刻的《朱子家训》。 然而,圣训素来知易行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风暴裹挟下,黄学猷的儿子染上了鸦片毒瘾。未经几时,家业就被败尽。刚刚兴建几年的积善堂,原本还要继续装潢,却就此仓促收尾。那些精美富丽的木雕故事,再没有了续篇。而许多已经镂刻完工的窗棂,被堆放在后屋,主人已无心去安装。 如今,当你来到积善堂,看着大厅梁架的雀替上镂雕的精美云纹,望着两侧的书院仅用木板钉上的窗框,或许你会诧异——这宅院之中目之所及,为何有的地方装潢极为富丽,有的地方却敷衍潦草?殊不知,这一切都是一段变迁世事的映照。庄寨无声,却镌刻着历史,警示了后人。(记者 张维璟 赵莹 翁宇民/文 陈暖/摄) 积善堂的整体建筑布局依照八卦的形态进行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