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永泰便民网

从“奖学田”到基金会,永泰汪氏重教奖学传家风

[复制链接]
查看: 31182|回复: 0
发表于 2019-6-3 10: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泰县大洋镇龙门汪氏宗祠内,汪氏考研、高考录取考生一览表被贴在最显眼的墙上。又是一年高考将至,想到去年家族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录取突破新高,汪氏老人们脸上都难掩自豪。作为一种传承和发扬,大洋龙门汪氏300多年坚持重教奖学之风的故事,在老人们的口中娓娓道来。

“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江山如此多娇是炎黄子孙当报国,宇宙多少奥秘作中华儿女誓必成才”…在汪氏宗祠里,许多柱子上镌刻着大幅楹联,内容除了和睦邻里、与人为善外,更多的是教育儿孙成才报国和立志耕读。

据汪氏后人、大洋文化站站长汪家珍介绍,300多年来,龙门汪氏一直坚持重教奖学,并把它写入汪氏族规中。受此影响,汪氏子孙们勤学上进,人才济济,传承、延续着耕读家风。“我们对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进行奖励,奖励范围是在一千到两千,从2006年开始,还有对教师进行奖励。”龙门汪氏教育基金会工作人员汪家珍说。


资料

据介绍,每年8月中下旬,宗祠就会组织报喜队,从祠堂出发,一路上锣鼓喧天为学子送上喜报、奖学金。奖学金按本一、本二、硕士的标准分别放发800元-2000元不等金额。发喜报的当天,宗祠还会邀请家长陪同学子一起来祠堂拜祖感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对于家庭困难的学子,基金会会发困难补助金或给予无息贷款资助。


资料

原汪氏宗祠理事会会长汪孝云说,汪氏基金会每年都举办送喜报、发奖金活动,有到祠堂来拜祖和拜英烈,我们都会讲述英雄的事迹,让他们以后也要报效祖国。追溯汪氏的重教奖学传统,就要从明代的“奖学田”说起。自明朝天启年间开始,汪氏家族内设置了“奖学田”,专门给家中有学子的家庭耕作,收入不用上缴,用作子女学费。“奖学田”的设置,在汪氏子孙内兴起久盛不衰的重教奖学之风,这一举措鼓励了不少家境贫寒的汪氏子孙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报国。


资料

随着时代的变迁,“奖学田”的做法在上世纪50年代停止了。但是兴学重教的风气,在汪氏家族中仍一直流传不断。2006年,汪氏众多长辈决定恢复奖学的优良传统,当年正月他们就募集了25万元资金,正式成立“龙门汪氏教育基金会”,这也成了永泰最早的民间教育基金会之一。

据永泰县教育部门统计,目前永泰已有7个教育基金会登记备案,还有5个正在筹备并即将成立。永泰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读书越来越成为一件普通的事情,更多出身贫寒的学子有了接受教育、学习成材的机会。砥砺奋进70年来,我县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不断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一批批如同龙门汪氏般的教育基金会,才能勉励支持着更多的学子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求知,助力着我县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