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夏日记忆最惬意的避暑模式是宅在屋里,躺在草席上喝着绿豆汤吃着大西瓜日复一日,便是一个夏天。幕天席地,联榻而寐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草席传统制作手艺一直在“这里”延续着。
在同安镇坂头村与洋尾村间有一农作区这里除了出产水稻外仍有一些村民在种植席草。 席草,俗称石草,茎直立,无节、无叶,因为软硬适度、抗拉性好等特性,被认为是制作草席的极佳原料。每年的这个时候坂头村村民和往年一样都会忙碌着自家席草收成,在道路两旁一摞摞整齐有致“伞”形的席草正在太阳下进行晾晒。 村民崔长英介绍说:“席草本身头粗尾嫩,抗晒性不一,为保持草席、草编等工艺品等色泽和软硬,因此要摊成伞状进行晒制”。 村民们把席草的未端扎牢双手握紧,通过扬起甩下把杂质分离出去留下干净的花梗作为草席的原料。制作草席,绝非易事它还需要穿线、织席、晒席等十余道步骤。
回想起当年村里制作草席的盛况,退休的草席老板鲍平修颇有感慨,“是制作草席让我们摆脱了贫困,那时候,我和妻子一起为生活努力,她还主动帮我打理生意,只要稍微学懂弄通一些草席工序的制作,我们就十分高兴。”
曾经的坂头村家家户户都种植席草制作草席,但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懂得草席制作手艺的人少了,席草的种植面积也不断缩小,如今全村也只有6户人家在种植席草。
在农作区另一头,村民鲍协星的家里,夫妻俩都在忙碌着,从席草的原材料收集到草席的成品出晒,他们没有停歇的时候,幸好有3台机器马力全开,分担了他们的压力。鲍协星向记者展示了今年客户们在微信上下的订单,得缘于三十多年来的坚守和诚信,他家的草席在福州、莆田一带热销。虽生意兴隆,但鲍协星直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和妻子已经无法承受太大的工作量,特别是随着种植席草的农户减少,原料日益紧缺,难以完成老客户的订单。
“草席产品虽有销路但是利润低,待在村里面的又大都是老人,劳动力不足。”看到村里面的草席行业现状,同安镇坂头村村书记鲍仕权十分着急,也在积极地寻求出路。他说,村里将进一步整合席草资源,提升席草手工艺产品质量,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并通过特色乡村旅游互动体验项目,吸引城市人到坂头来,以席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